作品內的單一角色介紹文字超過二十行,則建議轉為獨立角色條目。
連環殺手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連環殺手/殺人狂(シリアルキラー/Serial Killer)
本條目可能會引起不安,請家長陪同子女收看。 |
解說[編輯]
- 一般指「殺害三人以上」而且「複數案件時間有間隔」的殺人兇手。
- 作案原因大多和精神狀態有關係,而且不少作案人有反社會傾向。
- 不過也有定義「兩件以上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由(不一定)一人完成」。
- 其中「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有間隔作案」是和屠殺及瘋狂殺手最重要的分別。
- 受害者一般有某些共通點。
- 動機包括憤怒、利益、想受關注,也有為殺而殺的。
- 作案越多露出馬腳的風險自然上升,所以能成功當上連環殺手的都兼具膽識和智慧。
- 由於其危險性以及智慧,相當容易受社會關注,甚至變成廣為人知的傳說。
- 如著名的開膛手傑克
·阿特拉斯。
- 如著名的開膛手傑克
- 蓄意謀殺在大部份國家都是嚴重罪行,更遑論多人謀殺,最高刑罰為終身監禁或死刑。
- 有些
腦殘兇手借自慰衛為理由,聲稱自己誤殺希望可獲減刑。但最終都被判監禁數十年。
- 有些
大眾文化[編輯]
- 因為連環兇案的傳奇性及危險性,往往可以編緝成充滿轉折的長篇故事,經常成為小說或電影的主題。
- 不時也會在動、漫或遊戲中登場。
ACG及電影中的殺人狂[編輯]
名字 | 出處 | 作品原文 | 動機 | 備註 |
---|---|---|---|---|
夜神月 | 死亡筆記本 | DEATH NOTE | 自以為殺掉犯罪的人是正義。 | 算是少年Jump系裡下場最為難看的主人公,動畫版則把他的死法改的較為唯美而受到不少好評。 |
高遠遙一 |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 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 | 為被弟子殺害的母親復仇→追求犯罪之藝術。 | 除初登場的案件時確實親自動手殺了好幾個人之外,之後出場高遠只是提供計畫讓事件的犯人自己去行動。一旦案件被破、兇手身分曝光,高遠就會以破壞藝術為由下手將棋子除掉。 嚴格來說絕大多數案件的兇手都算,只是這個人 |
淺倉威/假面騎士王蛇 | 假面騎士龍騎 | 仮面ライダー龍騎 | 發洩(認真)。 | |
東條悟/假面騎士大牙 | 為了成為英雄,必須將身邊重要的人殺死 |
完全曲解了香川英行的言論[2]。 | ||
滝川空/グレムリン | 假面騎士Wizard | 仮面ライダーウィザード | 滝川空本人在成為Phantom之前因為曾被某位「穿白色長裙的黑色長髮女性」背叛致心靈受創,為報復先把對方的頭髮剪掉後再殺死,之後成為了狩獵擁有同樣共通點的女性的連環殺手。 | 由於グレムリン和滝川空的性格相同,所以成為Phantom後同樣以相同方法殺人。 |
多賀始 / ソードロイミュード | 假面騎士Drive | 仮面ライダードライブ | 殺害多名警察的「警察殺手」,藉由ロイミュード的力量越獄後打算對逮捕自己的早瀨復仇。 小說版在越獄之後與另一位逃犯聯手搶銀行,在逮捕之際遭到黑幕暗藏的毒針滅口。 |
除這兩人之外另有數名TV版被逮捕的凶惡犯在小說版逃獄後被黑幕殺死。 |
根岸逸郎 / オープン・ロイミュード | 遭到ロイミュード001操作記憶認定自己犯下殺人罪後,自認已經無法回頭而繼續殺人 小說版因為良心未泯,企圖解救當年企圖加害的少女時被黑幕之一的仁良殺死。 | |||
北島祐子/アナザーキバ | 假面騎士ZI-O | 仮面ライダージオウ | 因為將前男友的戀人謀殺而入獄,藉由アナザーキバ的力量越獄後對參與審判的人員進行報復殺人,最後甚至打算在前男友的結婚典禮現場計畫大屠殺。 | 由於主要使用的凶器為水溝蓋,一度在推特上造成話題。 |
吉良吉影 | JOJO的奇妙冒險第四部 不滅鑽石 | 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Part4 ダイヤモンドは砕けない | 喜愛女人的手,會將女性殺死,並將手留在身邊當成戀人照顧。當舊的手腐壞之後,他就會「分手」去找新的「對象」。 | 與其他幾部相比,JOJO第四部是相當日常的故事,沒有壯闊的旅程,只有居民們在杜王町這個小鎮中的生活。看過JOJO的人,基本也都公認第四部是最日常的一部。而吉良吉影與安傑羅等殺人狂,就是破壞了這個日常、破壞了秩序的存在。 |
片桐安十郎(アンジェロ |
十二歲起就有多次犯罪紀錄,在被判死罪前獲得替身並越獄後為洩憤而利用該能力四處殺人。 | |||
喬可拉特(チョコラータ) | JOJO的奇妙冒險第五部 黃金之風 | 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Parte5 黄金の風 | 喜歡觀察人類的垂死掙扎,為此利用自己身為醫師的身分殺害多名病患。 | 被醫院驅逐後和以前的病患賽可聯手,利用雙方的替身能力進行大規模屠殺。 雖然JOJO第五部因為以黑幫鬥爭為主題而有大量不法分子出沒,但喬可拉特的過人表現令其被視為全系列最惡質的反派。 |
京子 | 這樣算是殭屍嗎? | これはゾンビですか? | 為了奪取他人的生命及魔力。 | |
時崎狂三 | DATE A LIVE 約會大作戰 | 同樣是汲取生命、吸收力量、增加分身;真正的目的是回到三十年前,親手殺死最初的精靈。 | 親手殺死的人數至少有一萬以上。 十三卷時,得知自己無法戰勝最初精靈後,就轉移對象,打算殺死使到最初精靈出現的三大元凶。[3] | |
雨生龍之介 | Fate/Zero | 把殺人視為 |
最後發現自己追求的藝術原來在自己體內。 | |
藍鬍子Caster | 真正身份是歷史有名的英法百年戰爭的英雄,吉爾·德·萊斯。 | |||
巴托里·伊莉莎白(Báthory Erzsébet) | Fate/EXTRA CCC | 泡鮮血浴。 | 真正身份是歷史有名的血腥伯爵夫人。 | |
白純里緒 | 空之境界 | 空の境界 | 拉攏式/受起源驅使。 | 保志三大殺人狂…男人變態沒有錯! |
得到自由鋼彈後開始主張「不殺」,滿口仁義道德,一邊說不想殺人卻把大量機體削人棍,高達八成的網民均認為被削人棍的MS駕駛員大多都只有領便當一途,若以此推算的話他造成的死亡數字相信已能遠超其他鋼彈機師的記錄。 | ||||
前原圭一 | 暮蟬悲鳴時 | ひぐらしのなく頃に | L5發作,誤以為魅音等人要殺害自己(鬼隱篇)。 | |
園崎詩音 | 為悟史復仇(揭曉篇)。 | |||
竜宮レナ | 父親遭到流氓詐騙,與對方談判不成而行兇(贖罪篇)。 | |||
公由夏美 | L5發作(鬼曝篇)。 | |||
鷹野三四 | 完成祖父的研究(皆殺篇)。 | |||
小丑(Joker) | DC漫畫 | DC Comics | 蝙蝠俠最經典的宿敵,本來是一位喜劇演員,但因為丟失了工作,而妻子也生下了小孩,走投無路而偷襲化學工廠。因為蝙蝠俠出面阻止而不小心跌入化學池內。事後倖存了下來,但是身體與臉產生了化學變化,眼睛頭髮變為綠色。妻子最後不幸死亡,使得小丑也失去了最後一點心智,成為了恐怖的犯罪者。 事實上有關Joker的出身在DC漫畫有很多不同版本,上面只是最著名的一個。 |
導致Barbara Gordon(蝙蝠女)癱瘓、殺害Jason Todd(第二代羅賓)的凶手。 |
葉二娘 | 天龍八部 | 年輕時葉二娘本來是個好好的姑娘,溫柔美貌,端莊貞淑。被玄慈大師始亂終棄,剛出生的孩子又被蕭遠山抱走後傷心欲絕,從此行惡專門盜取別人的嬰兒來玩弄,玩弄完便以殘忍手法殺害。 | 舊至新版修改順序:吸乾血>殘忍手法殺害>胡亂轉送人。 | |
麥克麥爾斯/Michael Myers | 月光光心慌慌/萬聖節系列 | Halloween Series | 第一集:無;第二集後:殺盡自己家人。 | 最初只是保姆殺手,第二集開始才加入劇情。 |
Jason Voorhees(傑森·沃西斯) | 十三號星期五系列 | Friday the 13th Series | 小時候去水晶湖營地,結果照顧他的一男一女兩個管理員跑去做愛,導致他溺死在湖裡。後來受到母親的詛咒,而成為不死的殺人鬼,要把每次來水晶湖旅遊的人全都殺光。 | 影片第一部是由他的母親殺人,第二部開始才是他親手殺人,第三部換上經典的曲棍球面具。第五部由他人冒充頂替。 |
弗萊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 | 半夜鬼上床/猛鬼街/榆樹街的噩夢系列 |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Series | 弗萊迪的靈魂有正義和邪惡兩面,他本人選擇了邪惡,並且去騷擾并殺害榆樹街的孩子。榆樹街的家長們無法忍受,而聯合燒死弗萊迪。不過這反而使得弗萊迪能存在於噩夢中,擁有超能力,可以更好地繼續他的殺人生涯。 | 和上述兩位截然不同的是,弗萊迪喜歡在夢中和人開玩笑。不過殺人手段照樣很殘忍。 |
Ghostface(鬼面殺手) | 驚聲尖叫系列 | Scream | 帶著鬼臉面具,身穿黑袍的殺手,目標永遠都是女主角席妮,其身份因為共犯結構所以非常難猜 | 此面具後來成為萬聖節經典商品 |
懲罰者/制裁者/Punisher[4] | 懲罰者/制裁者系列 | Punisher Series | 因為某日在中心公園和妻子與孩子一起玩耍時,看見黑幫私刑,妻子和孩子當場被槍打死。未死的他在出院後本想找出兇手並將其繩之以法,但是黑幫卻以各種管道和法律漏洞逃脫。對司法感到絕望的他,決心要自己親手來懲戒所有的犯罪者[5]。 | 和其他Marvel的英雄不同的是,懲罰者沒有什麽超能力,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退休軍人,但是他會用各種暗殺手段殺死犯罪者[6]。就連其他一些超級英雄都不肯和他合作,有合作的也有戒備心。 |
人造人17號(未來) | 七龍珠/龍珠 | ドラゴンボール | 殺掉製造他們的蓋洛博士後就開始以殺戮與破壞為樂,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草菅人命,人口數量因而劇減至只剩幾萬。 | 異時系列(平行世界)的人造人17號和18號。 |
人造人18號(未來) | ||||
漢尼拔·萊克特 | 人魔系列 | Hannibal Lecter Series | 小說、電影、影集皆有登場的殺人魔,最愛的就是食人。 | |
拼圖殺人狂/Jigsaw Killer | 奪魂鋸系列 | Saw Series | 因為妻子流產和自己罹患癌症所以企圖自殺未果,從而體悟到了生命的可貴,故開始懲罰不珍惜生命之人。 | 本名約翰·克拉瑪,主要用陷阱殺人,有徒弟馬克·霍夫曼、亞曼達·楊、勞倫斯·戈登。 |
西索/畢索加/希索加 | HUNTER X HUNTER | 成為獵人就是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殺人,不過下手對象頗挑:那些能讓他稍為戰一下的人 | ||
ジェノサイダー翔 | 槍彈辯駁 | ダンガンロンパ | 精神異常者。 | 真面目為腐川冬子的裡人格,攻擊目標必為看上眼的男性且只會以自製的剪刀作案。 |
Jeff the killer | creepypasta | 在與不良少年的對決中理智線斷掉而只剩下殺戮動機。 | 預知詳情請用Google搜尋"go to sleep"。 | |
湊斗光 | 裝甲惡鬼村正 | 装甲悪鬼村正 | 將全人類殺光,成為人間最強=神之後,認為此舉就可以破壞人類世界既有的價值觀藉此獲得父親的愛。 | 成為銀星號的時候精神狀況已經失常。 |
好萊塢(ハリウッド)/聖邊琉璃 | 無頭騎士異聞錄 DuRaRaRa!! | デュラララ!! | 身體與心靈受到澱切陣內等人嚴重摧殘卻又因為有把柄在對方手上所以無法反抗,最後因為得知自己的父親被澱切陣內等人殺害並對其隱瞞的真相後內心崩潰導致體內的「怪物」之血覺醒成為了只殺相關人員的復仇殺人魔。 | 每次案發事後目擊者都看到戴著如好萊塢怪物頭套(如狼人、半魚人、恐龍、殭屍、無頭騎士)的人影,故名;做案不僅徒手破壞門牆,還用虐殘的手段做出如怪物般的暴虐行為(如各處肉被扯下來、把男性下體、舌頭與一部份的背脊椎骨扭斷,或是把臉孔徹底捏爛)。[7] |
Purple Guy | 弗雷迪餐廳的五個晚上 | Five Nights at Freddy's | 不明 | 長年在費斯熊弗雷迪的披薩餐廳殺害兒童,機械人偶被附身的元兇。 |
聖原拓實 | Killer Killer | キラーキラー | 親身經歷殘殺事件後對殺人抱持強烈憧憬,因此成為專殺殺人犯的殺手。 | 兩人為國中同學,同時經歷殘殺事件後雖然理念完全相反,卻都各自走向成為「Killer Killer」的道路 |
不死川周二 | 親身經歷殘殺事件後對殺人抱持強烈憎恨,因此成為專殺殺人犯的殺手。 | |||
邊見和雄 | 黃金神威 | ゴールデンカムイ | 目睹弟弟被野豬咬死後開始不斷追求殺人快感 | 其實絕大部分的逃犯都有資格列入名單,不過這兩人的變態程度最能讓人留下印象。 |
家永佳乃 | 為了追求年輕貌美的肉體而利用以形補形的方式殺人 | |||
污點(Stain)/赤黑血染 | 我的英雄學院 | 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 | 別名「英雄殺手」,臉部包著繃帶,繃帶下的鼻子整個被削掉,全身上下帶著大量刀具且為史上殺死最多英雄的重型通緝犯。 | 目前入獄中 |
渡我被身子 | 為連續致死事件的通緝犯。崇拜並希望成為英雄殺手,而其扭曲的想法甚至想親手殺了英雄殺手。 | |||
時之車掌(瀨法司了) | 帽子世界 | 利用車掌職務之便,多次將等待列車的乘客推下月台並偽裝成意外。 | 造成主角之一的四季與其搭檔燕子在現實世界腦死並進入帽子世界的元兇。 |
現實的連環殺手[編輯]
名字 | 稱號 | 活躍時間、舞台 | 犧牲者數 | 動機[8] | 備註 |
---|---|---|---|---|---|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 | 開膛手傑克 | 19世紀末 英國倫敦東區 |
5人 | 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手之一,也是第一個主動寫信向警察挑釁的連環殺手。 | |
吉爾·德·萊斯(Gilles de Rais) | 15世紀 法國 |
300人以上 | |||
巴托里·伊莉莎白(Báthory Erzsébet) | 血腥女伯爵 | 15世紀 匈牙利 |
650人 | 歷史上殺人數量最多的女性連環殺手。 | |
哈里·霍華德·賀姆斯(Henry Howard Holmes) | 19世紀末 美國芝加哥 |
200人 | |||
約瑟夫·瓦謝(Joseph Vacher) | 法國開膛手 | 19世紀末 法國 |
最少11人,最多27人 | ||
黃道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 | 黃道十二宮殺手 | 1968~1974年 美國加州 |
最少5人,最多37人 | ||
亨利·李·盧卡斯(Henry Lee Lucas) | 惡魔肖像、世界第一殺人王 | 1960~1983年 美國,在歐洲和日本可能也有受害者 |
最少150人,最多500~600人以上,甚至可能更多 | 以殺人為嗜好的史上殺最多人的第一殺人狂。 | |
奧蒂斯·荼勒(Ottis Toole) | 殺手小弟 | 1976~1983年 美國 |
6人 | Henry Lee Lucas的小弟兼碰友,主要負責牽制被害人和鞭屍。 | |
艾德·蓋恩(Ed Gein) | 人皮殺手、盜屍殺人狂 | 1954~1957年 美國 |
最少2人,最多20人 | 德州電鋸殺人狂的導演就是看了他的殺人手法才拍出這部電影。 | |
亞伯特·費雪(Albert Fish) | 月光殺手、布魯克林吸血鬼、變態殺人老頭 | 1910~1934年 美國 |
15人左右 | ||
安德烈·齊卡提洛(Andrei Chikatilo) | 羅斯托屠夫 | 1978~1990年 俄羅斯 |
最少53人,最多58人左右 | ||
愛德蒙·肯培(Edmund Kemper) | 女學生殺手、殺人巨人 | 1964~1973年 美國 |
10人 | ||
赫伯特·穆林(Herbert Mullin) | 1972~1973年 美國 |
13人 | |||
傑佛瑞·丹墨(Jeffrey Dahmer) | 密爾沃基怪物 | 1988~1991年 美國 |
17人 | ||
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 | 1969~1971年 美國 |
最少7人,最多35人 | |||
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 | 殺人 |
1972~1978年 美國芝加哥 |
33人 | ||
泰德·邦迪(Ted Bundy) | 校園殺手、帥哥殺手 | 1973~1978年 美國 |
最少19人,最多40人左右 | ||
理查德·拉米雷茲(Richard Ramirez) | 夜間狙擊者、惡魔的門徒 | 1984~1985年 美國加州 |
19人左右 | ||
皮特·威廉·撒特克里夫(Peter William Sutcliffe) | 約克郡屠夫 | 1975~1980年 英國約克夏 |
13人 | ||
安德魯·庫納南(Andrew Cunanan) | 1997年 美國 |
5人 | |||
李查·史派克(Richard Speck) | 芝加哥女大學宿舍殺手 | 1962~1966年 美國 |
10人 | 最早殺害的兩個人因為警方證據不足,所以無法判定那兩個人是否是他殺的。 | |
大衛·柏克維茲(David Berkowitz) | 山姆之子 | 1976~1977年 美國 |
7人 | ||
貝莉·吉妮絲(Belle Gunness) | 1900~1908年 美國 |
40人 | |||
艾琳·沃諾斯(Aileen Wuornos) | 女魔頭 | 1989~1990年 美國 |
7人 | 被媒體稱為「美國第一位女性連環殺手」。 | |
瑪麗·安·科頓(Mary Ann Cotton) | 1852~1873年 英國 |
21人 | |||
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 | BTK殺手 | 1974~1991年 美國 |
10人 | ||
派屈克·麥凱(Patrick Mackay) | 虐待狂 | 1973~1975年 英國 |
11人 | ||
理查·柴斯(Richard Chase) | 薩拉門託的吸血鬼 | 1977~1978年 美國 |
6人 | ||
塞利·特卡奇(Serhiy Tkach) | 1984~2005年 烏克蘭 |
最少36人,最多80~130人 | 在他逍遙法外期間,曾連累9名無辜者入獄。 | ||
根納迪·米哈賽維奇(Gennady Mikhasevich) | 1971~1985年 白俄羅斯 |
43人 | |||
亞柏特·德薩佛(Albert DeSalvo) | 波士頓殺人魔 | 1962~1964年 美國波士頓 |
13人 | ||
安納托里·奧諾普里科(Anatoly Onoprienko) | 終結者、烏克蘭禽獸 | 1989~1996年 烏克蘭 |
52人 | ||
丹尼斯·尼爾遜(Dennis Nilsen) | 1978~1983年 英國 |
15人 | |||
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 1984~1988年 美國 |
28人 | |||
安格魯·布諾、肯納斯·班池(Angelo Buono、Kenneth Bianchi) | LA殺人狂、山腰絞殺手 | 1977~1978年 美國 |
10人 | ||
邁拉·希德莉、伊恩·布雷迪(Myra Hindley、Ian Brady) | 沼澤殺手 | 1963~1965年 英國 |
5人 | ||
哈羅德·希普曼(Harold Shipman) | 死亡 |
1975~1998年 英國 |
250人 | ||
約翰·喬治·海格(John George Haigh) | 酸浴殺手、硫酸男 | 1944~1949年 英國 |
最少6人,最多9人 | ||
阿納托利·斯利弗克(Anatoly Slivko) | 1964~1985年 俄羅斯 |
7人 | |||
布魯諾·路德克(Bruno Lüdke) | 1928~1943年 德國 |
最少51人,最多85人 | |||
約阿希姆·克爾(Joachim Kroll) | 1955~1976年 德國 |
14人 | |||
卡爾·潘斯拉(Carl Panzram) | 1920~1928年 美國 |
22人 | |||
蓋瑞·海德尼克(Gary Heidnik) | 1976~1987年 美國 |
6人 | |||
蘭迪·伍德菲爾德(Randall Woodfield) | 1979~1981年 美國 |
18人 | |||
唐納德·哈維(Donald Harvey) | 1970~1987年 美國 |
87人 | |||
麥克·史萬葛(Michael Swango) | 惡魔醫師 | 1981~1997年 美國 |
60人 | ||
弗雷德·韋斯特、羅斯瑪莉·韋斯特(Fred West、Rosemary West) | 1967~1994年 英國 |
12人 | |||
杰拉爾德·加列戈、夏琳·加列戈(Gerald Gallego、Charlene Gallego) | 1978~1980年 美國 |
10人 | |||
羅伯特·漢森(Robert Hansen) | 1971~1983年 美國阿拉斯加州 |
17人 | |||
保羅·約翰·諾爾斯(Paul John Knowles) | 1974年 美國 |
35人 | |||
鮑比·喬·朗(Bobbie Joe Long) | 1980~1984年 美國 |
10人 | |||
阿瑟·蕭克斯(Arthur Shawcross) | 1988~1990年 美國 |
14人 | |||
基斯·亨特·帕森(Keith Hunter Jesperson) | 笑臉殺手 | 1990~1995年 美國 |
8人 | ||
道格·克拉克(Doug Clark) | 1980年 美國 |
7人 | |||
威廉·薩福(William Suff) | 1974~1992年 美國 |
22人 | |||
迪恩·科爾(Dean Corll) | 糖果殺人魔 | 1970~1973年 美國 |
28人 | ||
托尼·哥斯達(Tony Costa) | 1968~1969年 美國 |
7人 | |||
理查德·科丁漢姆(Richard Cottingham) | 1967~1980年 美國 |
6人 | |||
勞倫斯·必特科、羅伊·諾里斯(Lawrence Bittaker、Roy Norris) | 1979年 美國 |
5人 | |||
丹尼·羅林(Danny Rolling) | 1989~1990年 美國 |
8人 | |||
卡爾·格羅斯曼(Carl Großmann) | 柏林屠夫 | 1918~1921年 德國 |
50人 | ||
彼得·庫爾滕(Peter Kürten) | 杜塞道夫的吸血鬼 | 1892~1930年 德國 |
9人 | ||
弗里茲·哈爾曼(Fritz Haarmann) | 漢諾威的屠夫 | 1918~1924年 德國 |
27人 | ||
傑拉德·斯塔諾(Gerald Stano) | 高速公路殺人狂 | 1969~1980年 美國佛羅里達州 |
最少22人,最多41人 | ||
魯尼·艾爾卡拉(Rodney Alcala) | 相親殺手、死亡攝影師 | 1971~1979年 美國 |
最少7人,最多130人 | ||
羅伯特·貝爾德拉(Robert Berdella) | Bob Berdella、堪薩斯屠夫 | 1984~1987年 美國 |
6人 | ||
唐納德·亨利·加斯金斯(Donald Henry Gaskins) | 1953~1982年 美國 |
110人 | |||
蘭迪·史蒂芬·卡夫(Randy Steven Kraft) | 記分卡殺手 | 1971~1983年 美國 |
最少16人,最多67人 | ||
蓋瑞·瑞吉威(Gary Ridgway) | 綠河殺人魔 | 1982~2001年 美國華盛頓州 |
最少49人,最多90人左右 | ||
維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 | 亞特蘭大殺手、殺童狂魔 | 1979~1981年 美國亞特蘭大 |
31人 | 有名連環殺手中唯一的黑人,還用驚人的演技 | |
路易斯·加拉維托(Luis Garavito) | 野獸 | 1994~1999年 哥倫比亞 |
最少147人,最多172人 | ||
佩德羅·阿隆索·洛佩茲(Pedro Alonso López) | 安第斯怪物 | 1978~1980年 哥倫比亞 |
300人 | ||
丹尼爾·卡馬哥·巴柏薩(Daniel Camargo Barbosa) | 1974~1986年 哥倫比亞 |
最少72,最多150人 | |||
亞歷山大·皮丘希金(Alexander Pichushkin) | 比特沙的瘋子、比茨維斯基的瘋子、棋盤殺手 | 2001~2006年 俄羅斯 |
最少48人,最多63人 | ||
維克托·薩延科、伊戈爾·蘇普魯紐克、亞歷山大·甘扎(Viktor Sayenko、Igor Suprunyuk、Alexander Hanzha) | 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瘋子組合 | 2007年 烏克蘭 |
21人 | ||
傑里·布魯多斯(Jerry Brudos) | 情慾殺手、戀鞋癖殺手 | 1968~1969年 美國 |
4人 | ||
帕特里克·科爾尼(Patrick Kearney) | 1965~1977年 美國 |
28人 | |||
威廉·海瑞斯(William Heirens) | 口紅殺手 | 1945~1946年 美國 |
3人 | ||
阿道弗·康斯坦索(Adolfo Constanzo) | 1986~1989年 美國 |
25人 | |||
理查庫·可林斯基(Richard Kuklinski) | 1948~1986年 美國 |
最少100,最多250人 | |||
羅伯特·李·耶茨(Robert Lee Yates) | 1975~1998年 美國 |
16人 | |||
約翰·愛德華·羅賓森(John Edward Robinson) | 1984~1999 美國 |
8人 | |||
威廉·博寧(William Bonin) | 高速公路殺手 | 1979~1980年 美國 |
36人 | ||
卡爾·尤金·瓦特(Carl Eugene Watts) | 1974~1982年 美國 |
最少12人,最多100人 | |||
湯米·林恩·塞爾斯(Tommy Lynn Sells) | 1980~1999年 美國 |
最少22人,最多70人 | |||
羅伯特·班·羅迪斯(Robert Ben Rhoades) | 1975~1990年 美國 |
50人 | |||
克里斯多福·威爾德(Christopher Wilder) | 1984年 美國 |
8人左右 | |||
佩德羅·羅德里格斯·菲洛(Pedro Rodrigues Filho) | 1967~2003年 巴西 |
100人 | |||
弗朗西斯科·阿西斯·佩雷拉(Francisco de Assis Pereira) | 公園瘋子 | 1997~1998年 巴西 |
11人 | ||
居伊·喬治(Guy Georges) | 巴士底獄的野獸 | 1991~1997年 法國 |
7人 | ||
里奧納·力克(Leonard Lake)、吳志達 | 1983~1985年 美國 |
25人 | |||
尚恩·文森特·吉爾里斯(Sean Vincent Gillis) | 1994~2004年 美國 |
8人 | |||
傑拉德·約翰·舍弗(Gerard John Schaefer) | 1969~1973年 美國 |
30人左右 | |||
約瑟夫·保羅·富蘭克林(Joseph Paul Franklin) | 1977~1980年 美國 |
22人 | |||
查爾斯·瑞伊·哈徹爾(Charles Ray Hatcher) | 1969~1982年 美國 |
16人 | |||
蓋裏·邁克爾·希爾頓(Gary Michael Hilton) | 1995~2008年 美國 |
5人 | |||
小克里奧普斯·普林斯(Cleophus Prince Jr.) | 1990年 美國 |
6人 | |||
莫里·特拉維斯(Maury Travis) | 2000~2002年 美國 |
17人左右 | |||
艾爾弗雷德·蓋諾(Alfred Gaynor) | 1995~1998年 美國 |
9人 | |||
提摩西·威森·斯賓塞(Timothy Wilson Spencer) | 1984~1988年 美國 |
5人 | |||
德里克·托德·李(Derrick Todd Lee) | 1992~2003年 美國 |
7人 | |||
安東尼·索維爾(Anthony Sowell) | 2007~2009年 美國 |
11人 | |||
切斯特·特納(Chester Turner) | 1987~1998年 美國 |
15人 | |||
安吉·馬圖瑞諾·雷森迪茲(Ángel Maturino Reséndiz) | 鐵路殺手 | 1986~1999年 美國 |
16人 | ||
羅伯特·皮克頓(Robert Pickton) | 1983~2002年 加拿大 |
49人 | |||
摩西·西索爾(Moses Sithole) | 1994~1995 南非 |
38人 | |||
阿默德·蘇拉吉(Ahmad Suradji) | 1986~1997年 印尼 |
42人 | |||
楊新海 | 1999~2003年 中國大陸 |
67人 | |||
王強 | 1995~2003年 中國大陸 |
45人 | |||
林過雲(Lam Kor-wan) | 雨夜屠夫 | 1982年 香港 |
4人 | ||
宮崎勤 | 1988~1989年 日本 |
4人 | 專殺幼女,事後經媒體渲染,令日本動漫畫產業遭受打擊至1995年才恢復。 | ||
柳永哲 | 2003~2004年 南韓 |
19人 | |||
禹範坤 | 1982年 南韓 |
57人 | |||
徐步高 | 2001~2006年 香港 |
3人 | 殺了人還夠膽上遊戲節目..... | ||
日本 |